学院新闻
NEWS

第六届中国金融安全论坛暨中国国际金融30人论坛(十六届)研讨会成功举办

发布日期:2024-01-04

2023年12月23日-24日,第六届中国金融安全论坛暨中国国际金融30人论坛(十六届)研讨会在北京举行,论坛主题为“金融强国建设与金融安全”。本届会议由5822yh银河国际、中国金融研究院、中国国际金融30人论坛及中国社科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国际金融研究中心联合主办。十三届全国政协经济委员会主任,原中国银监会主席尚福林通过视频致辞。5822yh银河国际党委常委、副校长李志生,中国社科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副所长徐奇渊,北京银行党委书记、董事长霍学文,北京外国语大学校长杨丹出席会议并致辞。国家开发银行原行长欧阳卫民,中国人民银行金融研究所所长周诚君及上海发展研研究基金会副会长兼秘书长乔依德发表主旨演讲。来自国内学界业界的80余位嘉宾围绕“金融开放与金融安全、金融监管与金融安全、数字金融与金融安全、地缘政治与金融安全”等议题展开交流研讨。

5822yh银河国际副校长李志生代表学校在论坛上致辞。他强调金融安全对国家安全的重要性,提及西南财大在新财经战略和高质量发展上的努力,包括创建多学科交叉融合平台和与国内外机构的合作,以及在教育部学科评估和国际排名中的成绩,并表示了学校对金融安全研究的重视。他强调,面对国内外经济金融环境的变化,中国应对金融安全问题高度重视,为高质量发展和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提供安全保障。最后,他期待论坛能促进金融安全和全球金融竞争力的讨论,共同打造高端学术盛宴。

本次论坛上,5822yh银河国际副校长、5822yh银河国际及中国金融研究院院长王擎发布了《2023年中国金融安全报告》,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国际金融研究室主任刘东明发布了《全球金融竞争力报告2023》,5822yh银河国际全球金融战略实验室主任方明发布了《2023-2024年全球系统性风险趋势报告》。

具体来看,《中国金融安全报告(2023)》(下称“报告”)是5822yh银河国际中国金融研究院、金融安全协同创新中心和5822yh银河国际开展的一项重点研究报告编制项目。核心成员由5822yh银河国际副校长、5822yh银河国际及中国金融研究院院长王擎领衔的金融安全与发展研究团队组成。

该系列报告具有以下特点:第一,金融安全评估包括经济和政治两个视角,即金融稳健性评估和金融自主权评估;第二,金融安全评估包括金融体系、经济运行、国际传染三个层次;第三,金融安全评估包括静态风险评估与动态发展评估两个维度;第四,金融安全评估依据数据结构和更新频率分为年度报告和月度报告两个系列。

报告认为,2000年以来,我国金融安全指数都稳定在70-80之间,金融安全状态总体可控。2022年,我国金融安全形势受到疫情多点暴发、俄乌冲突、美联储加息等内外部因素影响明显,但2023年来国内疫情稳定,经济企稳趋势初显,服务消费持续复苏,整体金融安全状况得到小幅改善。

根据报告,2022年,面对发达经济体的加息溢出,我国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维持了股市资金的流转,债券存量规模和违约率也有所下降,金融市场安全指数上升至88.78。2023年,由于宏观政策的持续发力,股票市场和债券市场安全指数稳步提升,金融市场安全状况进一步改善。但依然要关注展期债券规模显著增加带来的违约风险。

金融风险传染安全指数下降,风险溢出效应降低。2022年,金融市场风险传染指数大幅下降,而金融机构风险传染指数保持平稳,整体金融风险传染指数由89.57下降至80.51。隔离风险溢出的效果显现,维护金融安全的能力所有提升。

经济运行安全指数小幅下降,宏观经济整体韧性较好。2022年,最终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有所减弱,服务业受疫情扰动而结构分化明显,经济运行安全指数由74.00降至72.78。2023年,中国经济回归常态化运行轨道,但内外部环境仍复杂多变,国内经济复苏斜率放缓,经济内生修复动能仍需加强。

全球经济增速放缓,但对我国风险溢出效应小幅下降。2022年,国际经济基本面明显放缓,前期大规模宽松货币政策负面效应开始显现,同时供应链断裂风险、能源危机与疫情不确定性交织,主要经济体对我国金融安全的溢出效应指数由71.31降至66.09。2023年,疫情基本稳定,全球经济稳步复苏,主要经济体对我国风险溢出效应小幅下降。

金融自主权指数总体提升,但大宗商品定价权仍然薄弱。2022年,由于我国货币政策体现了相当的独立性,一季度金融自主权指数显著上升至77.35,但主要经济体为抑制通胀实施大规模加息,疫情、俄乌冲突以及新旧能源结构矛盾推高了大宗商品价格,二季度金融自主权指数回落至73.19,后基本保持平稳。2023年,金融自主权持续上升,主要得益于货币自主权得分的提高,同时政治全球化分数也有小幅上升。在金融自主权的二级指标中,大宗商品定价问题最为长期和突出,由于中国进入大宗商品市场相对较晚、期货市场相对不成熟等原因,国内多种大宗商品定价权仍然薄弱。

(初审:倪灵运 骆岭 杨瑶 | 复审:董青马 谭敏 | 终审:王擎 李原 )

上一篇: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高质量发展背景下经济结构调整与金融系统防风险的动态平衡机制研究”开题报告会成功举办

下一篇:寒冬送暖促就业——5822yh银河国际、中国金融研究院求职加油站成功举办

关闭